首页 共享经济正文

资源稀缺型市场,共享经济就是一副空壳

刚在十一假期被虐的吃瓜群众,又集体陷入崩溃之中。原来,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大城市相继发布网约车管理细则,因限制条件颇为苛刻而引发关注,除了本地牌照争议较小,户籍与车型均备受质疑,上海41万名网约车司机中,仅有1万余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,加上对车型的限制,合格者或不到1%。

不少吃瓜群众抱怨,一旦执行网约车成本至少上升2倍,恐怕要回到摇手招车的年代。除了网约车司机和乘客受到牵连,冲击最大的非滴滴莫属,这家被包装成出行领域共享经济先行者的公司,短短4年不仅聚齐大量司机和乘客,而且受到包括BAT、苹果在内的顶级投资者追捧。

尽管目前各地网约车管理细则处于面向社会征求意见阶段,距离正式执行尚需时日,但可以预见的是,最终版各地网约车管理细则会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意见做微调处理,而不会做大幅改动,更不会完全符合滴滴期待,因为其早已背离共享经济初衷,使一线城市原本就超负荷运营的交通形成压力。

网约车管理细则颁布当天,滴滴第一时间借《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》一文全面阐述自身看法,认为此举将导致车辆供给骤减、司机大幅减少、网约车车费翻倍、出行效率大幅降低,直戳吃瓜群众的心窝。这也难怪共享经济推广人,普通用户只关心自己出行是否便利、性价比如何,各地细则重重设卡让其不爽。

不过,滴滴没有回应的是,它一直力推的共享经济到底是缓解还是加剧大城市出行压力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在资本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,以滴滴为首的网约车早已偏离共享经济,大城市交通压力不但没有得到缓解,反而持续恶化。当然,出行共享变味不能完全怪滴滴,而是受制于中国现状,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平台易开租车COO谭奕直言,现阶段共享经济在中国是个伪命题,因为中国是个资源稀缺型国家。

谭奕是美丽说前CMO,拥有丰富的互联网实战经验,在出行领域人脉极广。在他看来,尽管中国地大物博,但13亿人口一平均,再丰富的资源也少得可怜,每个人天生充满不安全感,直到获取充足资源才心安,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式过马路、房子限购彻夜排队、自助餐浪费比吃的还多等现象。

从经济学角度看,共享的本质是资源再分配后达到平衡状态,所以其前提是供需双方资源不平衡或信息不对等,这时出现一个快速交易界面,连接供需双方的同时使其进行资源分配。所以,在欧洲、北美等资源富足型国家,共享经济具备生根落地的基础,Uber、Airbnb迅速流行开来,反观中国则缺乏大面积推广的可能。

尽管现阶段共享经济在中国落地不太现实,但无法难倒擅长C2C(Copy to China)和讲故事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者,发达国家的共享经济概念在中国以网约车的形式出现,国务院也曾多次表态支持发展共享经济,所以网约车开始在中国野蛮生长,并涌现出专车、快车、拼车等多种出行业态,尤其是一线城市规模暴涨。谭奕表示,严格意义上讲,出行领域只有顺风车或拼车才属于共享经济范畴,可以实现资源再平衡,可惜鉴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,没能成为主流,其他出行业态爆炒共享经济概念,主要为了取悦资本。

“目前用户市场和供需关系的这种状态下,中国没有纯粹的共享经济案例。”提出这一观点时,谭奕语气尤为坚定。事实上,被资本绑架也好,迎合市场需求也罢,当各大网约车平台不断补贴,而且不用交类似于出租车的“份子钱”,出行共享就已沦为一副空壳。

这两年,不少人辞职开网约车,外地人也争相当网约车司机,甚至连“黑车”摇身一变成为网约车,专职司机不断涌现,显然不属于共享经济范畴。各大平台卯足劲烧钱抢市场,养活了一大批专职司机,万元户比比皆是。谭奕认为,专职司机的出现完全靠利益驱动,过去私家车车主不接单是因为不赚钱,即便接单也只能以黑车身份赚点小钱,现在各大网约车平台激烈厮杀,为其频繁接单增添动力。

事实上,外界对专职司机的定位始终存在误解,很多人首先看到车辆的增加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机会,其次才想到这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。其实不然,在补贴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,网约车平台调动社会闲散资源实现再分配,专职司机在解决就业问题后,顺便满足用户出行需求。用谭奕的话来说,专职司机的出现是资源重组共享经济推广人,而非共享。

随着时间推移,看似美好的网约车负面效应逐步显现,首当其冲的是冲击出租车行业,网约车对客源的争夺挤压出租车生存空间,广州、武汉等地出现过出租车集体抵制网约车事件。同时,网约车与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,一线城市人口过于密集,一直倡导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,不鼓励市民打车,而网约车祭出低价这一杀招,导致打车人数和频次急剧增加,交通压力势必加大。

考虑到网约车已背离共享经济初衷,且对原有出行业态和大城市交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,政府出手规范势在必行,至于各地网约车管理细则是否过于严苛、将对司机、乘客、网约车平台造成何种影响,那就另当别论,本文暂不讨论。不管网约车未来命运走势如何,出行需求总是存在,而且这是个巨大市场,没有任何一种出行方式和一个玩家可以赢者通吃,出行市场大局未定,好戏才刚刚开始。

出行市场看似复杂,其实只要掌握其两个特征便能轻松梳理脉络。据谭奕介绍,出行市场特征一是出行需求分层次,出行距离、方式、目的三个维度衍生出五花八门的出行需求,不同地域的用户出行需求也不尽相同,每个细分需求都未被很好地满足,所以才涌现出专车、租车、拼车、分时租赁、单车等不同出行业态,存在即合理。

二是用户出行看中性价比。绝大多数情况下,用户出行更看中价格而非时间,由于市面上出行方案众多,用户出行心态往往是“东边不亮西边亮”,只有高性价比的出行方案才具备竞争力,更能吸引和留住用户。在谭奕看来,由于出行市场过于庞大,无论是共享经济还是伪共享经济,只要价格合理用户均能接受,所以滴滴凭借车多、便宜两大优势更受用户青睐,但仍只解决一小部分出行需求。

谭奕指出,各方出行势力混战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,未来谁最有可能提供出行终极解决方案尚不可知,除了各自市场表现,还牵扯到城市公交体系建设、政府投入等诸多因素。换言之,背靠BAT和资本加持的滴滴未必稳操胜券,而其他出行领域的企业也未必就不能成为黑马。

举报/反馈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