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共享经济正文

首经贸教授:共享市场没有那么大 不要盲目崇拜

银华杯十佳银行理财师大赛,惊喜大奖至高荣誉等你来!

陈及 对共享经济不要盲目崇拜

北京晨报

陈及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。

陈及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。

从共享单车,到共享雨伞、充电宝、健身仓、图书、冰箱、旅馆、空调、马扎……忽然之间,好像一切商品都可以共享了。

然而,美国学者史蒂文·希尔新推出的《经济奇点》(中信出版社出版)一书却提出了相反的看法,作者发现,共享经济疯狂突进的背后,是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、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热潮以及不断曝光的破坏性行为。

共享经济究竟是蜜糖还是毒药?史蒂文·希尔的这本书有助于打破我们对这一新的经济模式的盲目崇拜情绪。

著名经济学家、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认为:“就好像一场丛林拼杀,每个人都想用更多钱打倒对手,把理想放在未来,但未来究竟有多大空间,又有多少人能走到那一天?没人知道。”

共享,市场没有那么大

看似时尚潮流的共享经济,其实不是什么新事物,它的出现,远远早于共享这个概念,也早于互联网的诞生,甚至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,陈及说:“共享的原理,其实早就有了,比如说婚宴中的用品,一个人结婚宴客,不可能自己去买一大堆杯盘碗盏,这种一次性的使用需求,自然催生了原始的共享、租赁等行为,当然那时候没有共享这个概念。当代社会,这样的共享依然存在,甚至成为了一个个行业,如婚礼、会展等。”

互联网让普遍的共享得以实现,早期的共享经济诞生于华尔街,市场敏锐的人们,发现了产品购买和使用之间的错位,发明了共享网络,这是真正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共享,但这一模式大多失败了。对此,陈及表示:“互联网上的共享,是自然诞生出来的,人们利用互联网,把资源的闲置和需要衔接起来。产生了互联网时代的共享模式,但不可否认,它的规模和范围都是有限的。道理很简单,一个人买很多东西,并不是为了要共享,就好像买包子,自己就吃一个,但却买了100个,剩下99个是为共享而买的,这是不可能的,这和人的理性消费是矛盾的。共享经济,本质上是修正以前的过度消费,市场效应只是附带的结果。”

限度,合理才会有健康

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共享失败之后,生产性共享接踵而来,不论是共享单车,还是共享图书、冰箱、雨伞,都是生产性的共享,陈及说:“这样的模式其实也早就有,比如汽车租赁、婚纱租赁等,以前没有共享这个时尚的概念,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行业,当冠以共享之后,一下子就被炒热了。”

从共享单车的突然爆发,到共享经济遍地开花,只用了一两年的时间,共享一下子进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陈及说:“共享经济的发展有点儿一窝蜂,过热了,大部分企业是莽撞的进入,远远超过了合理的限度。任何投资行为,总要事前估算投资回报,经营中做好风险控制,这就是合理的限度。但现在几乎失去控制了,没有投资回报的估算,没有风险控制,企业一轮又一轮的融资,不计成本地抢占市场,短时间里投放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产品。希望通过丛林法则,力强者胜,用更多的投资打倒对手占领市场,结果就是价格飞降,市场崩塌。同时,在管理方面,也很失败,共享产品被破坏、被私自占有的消息到处都是。共享的前提是信任,但在这个人和人之间充满了防备的时代,健康的共享链条难以建立起来,尤其是发生了这么多破坏行为之后,加剧了互相之间的不信任感,让共享经济更加处境艰难。”

未来共享经济背后的原理是什么,不是谁都能等到

并不是共享不好,互联网时代的共享模式,确实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,即便是“生产性租赁”的共享,也依旧在方便着不同的人群,陈及认为:“共享经济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模式,既满足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,也方便了人们一次性使用或临时性使用的需求,但问题在于,它的功能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,我们想当然地将它夸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,以至于很多经营者和投资者都陷入狂热之中。”

在陈及看来,狂热背后,是病态,也是无奈。他说:“我们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,又处在这个剧烈转型的时代,共享经济就像野马一样,易纵难收。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经济发展的动力仍旧强劲,一方面也反映出转型期的病态和无奈。尤其在实体经济发展不足的情况下,大量的游资希望通过这种虚拟的概念,找到挣快钱的途径,最终却乱成一片,全都歇斯底里地拼消耗,看谁能走到最后,但真正能够等到未来的,有多少呢?”

如何才能扭转市场的乱象?陈及认为:“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,这需要更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共享经济背后的原理是什么,完善法治保障,推进产业调整,理清头绪,构建一个真正稳定、健康发展的市场。共享经济不是不好,而是需要健康、理性的发展。”

北京晨报记者周怀宗

进入【新浪财经股吧】讨论

评论